江畔独步寻花·其五
朝代:唐朝作者: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,春光懒困倚微风。桃花一簇开无主,可爱深红爱浅红。
秋夕书怀寄所知
朝代:唐朝作者:李咸用秋萤一点雨中飞,独立黄昏思所知。三岛路遥身汩没,九天风急羽差池。年华逐浪催霜发,旅恨和云拂桂枝。不向故人言此事,异乡谁更念栖迟。
临江仙·高咏楚词酬午日(陈与义)
.Hvl640{display:none;}《临江仙·高咏楚词酬午日》是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作品,被选入《宋词三百首》。词人端午节怀念屈原,忧叹时局、自伤流落故作此诗。开头两句说端午节匆匆来到,只是身在天涯只有靠朗读《楚辞》以消磨节日。“榴...
我手写我口,古岂能拘牵
.Lhq894{display:none;}我手写我口,古岂能拘牵出处清?黄遵宪《杂感》原文大块凿混沌,浑浑旋大圜;隶首不能算,知有几万年。羲轩造书契,今始岁五千;以我视后人,若居三代先。俗儒好尊古,日日故纸研;六经字所无,不敢入诗篇。...
明代诗歌流派发展过程
找了一处,可以参考“诗必盛唐”是明代具有强势传播力的诗学观念,其消极影响是法唐而赝,自狭诗道。当时虽有接纳宋诗的呼唤,但难以形成趋势。明末清初,钱谦益以唐宋兼宗为新的诗学选择,具体途辙是以崇尚杜诗为由唐向宋的起点,在诗坛大力导入宋代诗风,融铸异质,求变创新。以沉潜深厚改变浮薄肤浅,以性情为本取代唯务格调,从而形成宏衍阔大的气局,使诗歌创作具有多元组合的美质。钱氏的这一诗学选择开启了清代新诗风。时至明末清初,千余年的诗骚之树已经老了。有明一代出现了几乎一边倒地以盛唐为宗的诗学倾向,主导者意欲使诗高华滋壮,但事实上却使它老得更快。如果作为一种主要的抒情文体形式还要存在下去并发挥功能的话,人们必须接受“惟正有渐衰,故变能启盛”的逻辑,通过新变来维护和复兴诗歌。对于清人来说,在唐诗、宋诗建立了两大诗学格局,囊括了尽可能多的诗学范畴、诗法家数以后,要想完全超离于这两大格局而另辟天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,因此这时的所谓“变”,似乎只能是对既有的两大格局重新体认、选择和融通。然而,“清人生明后”。既然认识到明人是法唐而赝,自狭诗道,那么他们为拓宽路途最能有所作为的就是接纳宋诗了。清